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世界速看:武汉遇见“长三角”!一场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06-22 12:53:37 来源:九派新闻

武汉遇见“长三角”!一场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九派新闻记者 华千

6月19日下午,85后的孙昊骋抵达陆家嘴,赴约“携手长三角 共构新格局”2023武汉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他生于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业,如今担任上海安湃芯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上海安湃芯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昊骋接受采访。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胡冬冬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安湃芯研2021年成立于上海嘉定,在出席招商大会的一众企业里,属年轻一派。然而,他们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却属于尖端的光芯片行业。 总部在上海,研发在武汉,是安湃芯研反复权衡后采取的模式。上海拥有发达的总部经济,适合开展商贸业务,而武汉拥有强劲的科研团队,以及适合流片规模化生产的环境条件。

“两地产业契合度高,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十分广阔。”这句话在企业身上得到验证。许多像安湃芯研一样的企业,在长三角和武汉之间寻找到最合适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些企业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服务、软件开发、汽车制造与服务、钢铁制造、国际经贸等诸多领域。滚滚长江东流,从地理上串联起二者。而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则是一条隐藏的“线”,暗含着无限机遇。

01

何以武汉

有人说,开放成就了上海,制造成就了苏州,数字成就了杭州,科教成就了南京。不可否认,每座城市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拥有不止一张发展的名片。

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何以武汉?这是武汉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向长三角的企业家们,获得了高度的一致性:科教和区位优势。

武汉是全国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院士76位,高校92所,在校大学生130多万人,拥有国家实验室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44家。

一个个数字背后,孕育未来技术、先进产业,蕴藏丰富的可能性。安湃芯研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即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金松领军的光电子器件与集成功能实验室,创始团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先进微纳光子集成课题组博士。

关于区位优势,近年来常被提起的一个词叫“几何中心”。如果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都市圈这四大主要经济区看作一个菱形,武汉恰位于中心位置,呈东启西、接南连北,通江达海。

在主政者看来,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重构中国经济的版图,对处于“几何中心”武汉来说,是一次系统性的、重塑性的战略性机遇。

对企业而言,“几何中心”的地理位置意味着成本的节省,在布局供应链和开拓国内市场之时,会将天平更多倾斜武汉。

霍尼韦尔是一家世界500强的高科技外资企业,武汉是其新兴市场中国总部所在地。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余锋解释道,他们正是看中武汉强大的区位优势,希望借助这个优势更好在武汉、湖北发展业务,辐射周边地区。目前,霍尼韦尔在积极推动全球领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落地武汉。

对武汉而言,最难的不是对自身优势的认知,而是如何立足武汉,将这两种优势发挥到极致。

02

“两个转化”

6月19日至20日,在黄浦江边和西湖湖畔,“携手长三角 共构新格局”2023武汉招商引资推介大会和2023杭州知名企业投资恳谈会如期举行。

两场大会上,频繁提到“两个转化”——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链接优势。

大会现场推介武汉经开区。

资源禀赋是发展的前提,转化和运用才是关键。这其中涉及许多细节问题。比如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首先要把人留下来,还要厘清科学到技术转化机制。

抛开地域特色,寻找、理解、借鉴、运用城市间的发展共性,是学习考察有价值的议题。道路不可完全复制,经验却普遍适用。

上海为什么能留住高科技人才?孙昊骋注意到一个细微的区别。武汉出台新政策,一般会及时发到企业负责人手上。上海更进一步,工作人员会先了解企业,根据企业特性对政策做一遍初筛,再给企业提供相关政策。

细节,塑造了人们对城市的想象。

2022年,杭州叙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招商引到武汉,其华中总部落户江夏。让叙简科技董事长金国庆印象深刻的是,江夏区的招商部门主动帮助他们链接上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招商部门的“多此一举”,让叙简科技得以顺利且快速地将业务融入到城市数字化建设中。

“这不只是招商,更是招才。”金国庆感慨。

招商与招才,背后是理念差距。在金国庆看来,两者存在一定区别。“招商重在商业回报,招才把人才留住,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才积蓄了所有未来发展动力的源泉。”

武汉人孙昊骋明显亦感受到武汉对人才吸引力的变化。他2006年入学华科大,2010年本科毕业时同学们“十不留二”,“现在起码能留一半”。

比起人才用脚投票,科技转化机制的区别则不那么“明显”。技术突破是0到1 的过程,技术产业化是1到100的过程。孙昊骋所在的安湃芯研,研发团队都在武汉高校,甚至不需要在市场上额外聘用新的研发人才。尽管在科教方面具备绝对实力,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却是武汉的短板。

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一头连着高校(科研机构),一头连着工业界。数据显示,研究院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建有研发载体72家,与近150家海内外高校机构、240余家江苏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研发人员超12000人,转化成果7000多项,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200多家,服务企业超过20000家。

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链接优势,同样需要思维的迭代,从零和思维转变为共赢思维。零和思维意味着一方赢了,另一方必然吃亏。共赢思维旨在实现产业的互补,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的关系。

一个基本趋势是,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在新发展格局下必将越来越密切。以上海和武汉为例,上海是武汉的钢材、汽车零配件、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支柱产业产品在国内最大的销售地,也是发动机、化工原料等132种产品最大的采购来源。

5月初,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广深两地学习考察,并同步举办了两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招商活动。6月中旬,代表团又赴长三角,共商合作。两次连接紧密的学习考察,传递的正是武汉开放的胸襟和实现共赢的希望。

03

腾飞的企业遇到腾飞的地区

“一个进步腾飞的企业,如果能够遇到一个正在腾飞的地区,将会为自身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裨益。”

城市与企业,共生共荣。许多嗅觉敏锐的企业家们,像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炜一样意识到,武汉会是下一个腾飞的高地。

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上不断攻关突破,更需要一个能够激发产能节节拔高的市场,同时还要具备人才、资金、政策等其他资源的强力支持。这些武汉“光谷”均已具备或接近。李炜判断,“光谷的发展、武汉的腾飞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巨大能级。”

信心带来投资。CBRE的数据显示,2022年在整体需求减弱的背景下,武汉写字楼超过了40万平方米,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多个城市的招商团队找到孙昊骋,希望他们落地。经过比对,他们最终决定将流片生产线落在武汉江夏区。芯片的生产要在超净间里,里面的尘埃环境,空气洁净度、湿度都必须控制在一个非常好的范围内。与市区有一定距离的江夏区,刚好满足。

除了合适的环境,武汉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也成功吸引了他们。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是武汉吸引投资的重要抓手。招商大会上,数据是最好的推介: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房均价在1.4到1.5万左右,水电气要素的成本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以武汉经开区为例,经开区不断降低企业项目落地成本、企业创新成本和融资成本。例如,拥有两万亩建设用地,工业地价约26万/亩,仅为北上广的1/3;对于落地项目给予固定投资8%的奖励;对新落户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给予最高60万元的创新启动资金……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总裁李凌认为,在中部崛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全国战略布局的引领之下,武汉迎来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武汉党政代表团举办的招商大会,更给了企业家们信心。

“武汉人给我们的印象是热情、实干,还有‘不服周’的坚韧品质。”李炜说,“今天这次大会,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武汉市委市政府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对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升级的澎湃热情和十足干劲。”

“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更加亲近企业的姿态和表达。”金国庆说。

热带雨林中,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花小草,有繁复不同的品种,各展其美。这是武汉致力于营造的创新创业生态,它不远,且正在走来。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